Friday, June 13, 2008

探讨教会工人短缺的问题

文:撒母耳

本文对“教会工人”一词指的是“全职或带职事奉的信徒”,特别是在某些固定事奉岗位的信徒,比如:牧师、传道、长执、主日敬拜聚会讲员、主日学教职员、团契负责人、福音车驾驶员、教会书记等。教会工人短缺并非是新鲜的课题,特别是北马地区的弟兄会(福音堂),全职传道人少之又少,几乎屈指可数。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教会同工短缺呢?要探讨这个问题,有许多的因素可以拿来讨论。但是,本文只是纯粹从个人的角度来分享,并非是什么专题的研究,如有不足的地方,欢迎来信交流、告知。

1. 薪金制度的问题
现在生活处于百物通货膨胀的社会,一个弟兄姐妹要奉献前,必然会对这个问题挣扎一番,特别是对于要奉献成为全职传道人的弟兄姐妹。这也许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但往往也是最实际最基本的考量:奉献后,生活如何?单身的可能还好,但是那些已经结了婚,有了孩子的呢?因此,教会有责任为工人提供合理的薪水及待遇,好让教会工人应该享有一定的生活保障,以至他可以专心事奉,不必担心生计的问题。教会工人是神的仆人,既然他已经愿意放弃本身的工作,专心来事奉神,那么教会就不应该让工人吃亏。
一般上我们都认为教会工人应该“属灵”, 既然神已经呼召他,那么他就不可以太注重“属世”的物质享受。虽然如此,但是“属灵”并不是用来剥削教会工人的理由和藉口,而且“属世”的物资享受也不是罪。再者,主耶稣和保罗告诉我们说:“工人得饮食/ 工价是应当的。”(参阅 太10:10;路10:7 以及 提前5:17-18),我们岂可罔顾这教导呢?不要让这个问题成为弟兄姐妹的拦阻。没有合理的保障,试问有谁可以愿意没有经过一番挣扎,完全顺服的摆上呢?

2. 人际关系的复杂
有人的地方就有问题,而教会人际问题的复杂程度并不会比任何一个社团来得简单,特别是人数众多的大教会,问题更有可能是不间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若是处理得不好,将会是一个头痛的问题。不是每个人都有处理人际问题的恩赐与能力,但偏偏身为教会工人不得不面对种种的人际关系这难题。教会工人,在内要和同工之间配搭,在外要和信徒相处,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别的脾气,想要做好人际关系就不简单了。所谓“顺得哥情失嫂意”,一处理不当,分分钟会得罪人而毫不知情。想要做到面面俱圆不是不可能,但是在教会里人数不少,有一定的难度,EQ(Emotion Quotient)不高一点也不行。
当信徒之间发生误会、不和等等问题时,教会工人大多数必须要扮演一个“和事佬”的角色;但有时候教会工人又要扮演一个“执法者”,以上帝的道来执行任务,包括督责、开导、劝勉、辅导、教训、责备等等。想当年,保罗就因此原因,提笔写信给提摩太,教导他要如何面对教会里头不同的群体,做出不同的教导,包括丈夫与妻子、父母与孩子、少年人与老年人、寡妇、主人与仆人,可见教会里的人际关系从来没有因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简单。

3. 工作要求的压力
根据一些调查,牧师传道所承受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是排在众多职业的前三名里头。信徒对教会工人的要求很高,特别在牧养教会方面:信徒认为身为教会的领袖必须注重在探访和关怀,此外还要能用真理讲道、教导,并且好好治理教会,带领信徒朝向他为教会所定下的异象,最后还要栽培信徒接下他的棒子。(参阅《复苏刊》第44期 第7页〈问卷的回应〉)种种高难度的要求和压力,往往会让人打退堂鼓,不敢自讨苦吃。
再者,主日学和青少年团契不是免费的托儿所,不是让家长寄放孩子的地方。有家长者平时不好好教导孩子,以为可以安放自己的孩子在主日学和团契,让主日学教师或团契导师在短短的一两个小时里,教好他的孩子。那么一来,还有人愿意要在主日学或青少年团契事奉吗?有谁愿意替别人照顾孩子呢?
另一方面,信徒为了生活承受工作压力还说得过去,但是没有多少信徒会愿意为了教会的缘故付上代价,吃力不讨好之余,还可能遭受其他人的怨言和批评,心灰意冷之下,导致最后放弃事奉,甚至离开教会者也有。

4. 缺乏父母的奉献
这个因素很重要,如果父母没有打算要奉献他们的孩子成为传道人,那么孩子从小肯定没有被好好栽培,尤其是在真理的装备上。参孙从小就被父母奉献给上帝,成为拿细耳人,分别为圣;撒母耳则从小在大祭司以利的身边学习事奉上帝;施洗约翰也是由于父母的奉献,以至于他能够在旷野中呼喊以色列人悔改。
今天,有多少父母认为当一个教会工人会是有前途的呢?他们都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为专业人士,或者投身在一个高收入的领域里。会不会还有父母效法参孙、撒母耳或约翰的父母一样,从小就立志奉献他们的孩子给上帝使用呢?如果父母本身不看重,孩子就不会想要献身。当学校考试一到,父母可能阻止孩子参与教会活动,不去主日学、团契。如此不看重在教会的学习,焉能奉献孩子给上帝呢?当孩子没有异象,没有感动要事奉,以为教会生活可有可无,长大后那是很难能够奉献参与教会的事奉,更加不可能愿意成为教会的工人了。

5. 地理环境的原因
无论是城市或是乡镇的教会,工人都是不够。城市教会人数虽然多,但是信徒多半没有参与事奉,而且人与人的交往也比较表面,甚至有着只是参加主日聚会而已,其他教会活动都不参与。原因可能是外来求学或工作者居多,对教会没有归属感,再加上教会缺乏关怀,不认识他们,就很难让他们有参与事奉的机会。此外,忙碌的工作,加上缤纷的城市活动和有家庭要照顾的话,如果还要信徒在唯一一天可以休息的主日再负责事工,那么一来连他唯一可以休息的日子也牺牲了,有谁还要愿意当工人呢?
乡镇教会的境况也好不到哪里,甚至比城市教会还更多问题。人数不多的乡镇教会,寻找工人更困难。不但如此,有工人的话,也有可能随着学业或工作的原因搬迁到城市,那教会就要重新寻找接班人,再次栽培新人接手。对于真理和教导方面,资源也没有城市教会那么丰富,除非信徒花上更大的代价去装备,不然就很缺乏。

6. 神不差遣的结果
上帝从来不会在任何事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物上计划错误。一间教会没有工人的话,也有可能是上帝没有差派的原因,但前提是没有人有一颗奉献的心听候上帝的差派。当上帝不赐下他的话语,我们就不可能有上帝的启示;当上帝不差遣他的仆人,我们就不可能有上帝的工人。新旧约之间上帝“沉默”了四百年,没有先知,没有启示,相等于今天的教会没有传道牧师,没有道可传,信徒像是一群迷失的羊,没有牧人带领。如果教会缺少工人是因为这个原因的话,那教会的光景就十分可怜了。但这说明也许因着我们的悖逆、犯罪、不顺服上帝的缘故,他已经“任凭”教会没有异象,就像以色列人被万国抛来抛去,在沉默的四百年里,经历了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的统治。希望教会工人不足够不是出于这个原因。

当教会难得有人愿意全职或带职事奉,信徒就应当珍惜对方,并且乐意在各方面与同工配搭,给与方便,甚至于尽量在精神物质上给与支持,而不是时常批评和做出负面的回应,以免当同工有一天因此不再愿意事奉时,最终受亏损的还是教会和信徒。但愿在这时代,有更多的信徒愿意装备自己,奉献自己,好让有一天能被上帝重用、兴起,在各方面彼此服事,造就教会,荣耀上帝。

Tuesday, June 10, 2008

從新約聖經看呼召與全職事奉

在大學讀書的時候,有好些弟兄姊妹問我有否感到神的呼召作全職事奉。〔註一〕對於這問題我當時一直覺得難以作答。究竟什麼是「呼召」?聖經有說到作全職事奉的「呼召」嗎?是否每個信徒都能確知神的「呼召」呢?如果這呼召是這樣明確的話,為什麼有些口稱被神呼召的傳道人或神學生在品格及事奉的態度或果效看來,都不像是被神呼召的人呢?
基督徒雖然常常運用「呼召」一詞,卻鮮有為這詞下精確定義的。有些人認為這是一種「微小的聲音」,也有人認為是一種「強烈的感覺」,另外一些人卻認為是主給我們看見的「異象」,也有些人認定全職事奉一定要有呼召,卻不能清楚說呼召是何物,給人有點像「皇帝的新衣」或「信則有,不信則無」的感覺!但無論定義如何,一般的意見似乎是:在我們決定全職事奉時,神的呼召是不可或缺的。聖經中神呼召祂的工人的好些例子也常被引用來支持這觀點。既然許多信徒對個人呼召看得如此重要,我們應了解這詞在新約聖經的用法。
「呼召」(kaleo)與及源於相同字根的詞,在新約原文出現了超過二百次。這眾多的引用很明確地顯示「呼召」這概念在新約的重要性。大略來說,這詞有兩個主要的用法。首先,「呼召」有宣召悔改跟隨神的意思。這常在主的教訓裡見到(太二十二1-14﹔路十四7-24等),可稱為「普遍的呼召」(General Calling),因為是向所有罪人發出的。比較狹義的,保羅用「呼召」來描述神不單宣召罪人悔改,更因祂主權的恩典在罪人心裡動工以確保這人有所回應,神學術語稱之為「有效的恩召」(Effectual Calling)。基督徒也因而常被稱為「蒙召」的人(參羅一6-7,八28;林前一2, 24;啟十七14等)。
神學詞典對「呼召」的討論大多限於以上兩種用法。明顯地,這些和一般了解的「呼召」不同。與一般觀念有關的,是所謂「使命的呼召」(Vocational Calling):神呼召個人去執行某些特別的任務。這用法在新約裡只有三個清楚的例子﹕保羅被召為使徒(羅一1等),巴拿巴與保羅被召作首批傳教士(徒十三2),和馬其頓異象的啟示(徒十六9, 10)。
以上例子都是神透過超自然的啟示來顯明祂的旨意。然而在使徒時代後,聖經正典已告完成,信徒當負的責任已盡錄其中,在主再來之前,我們並不預期神會給教會新的權威啟示。〔註二〕我們今天的責任是跟從聖經裡完成了的啟示。除了聖經,一切個人經歷和靈感,無論有多特殊甚或是超自然,都不能成為絕無謬誤的引領。再者,這種呼召並非人尋求得來,而是神主權的給予,也可能是限於個別的人。我們不是摩西、耶利米或使徒。既非每個傳道人都能說預言、醫病、趕鬼、行神蹟奇事,那麼我們有何聖經憑據來說他們必須有神特別「使命的呼召」呢?〔註三〕
我敢大膽的說(若我誤解了神的話,願祂憐憫),聖經並沒有要求「全職事奉」的人有像保羅在大馬色的經歷,也沒有要求他們有任何神祕的「內覺」來聽到聖靈「內在的呼召」。〔註四〕其實就是當我們有強烈的感覺去做某些事時,又怎能肯定知道這是出於神或是撒但呢?讚美神,祂已在祂話語裡豐豐滿滿的光照指示了祂的子民,使我們不需在黑暗裡倚靠一種神祕和完全主觀的感覺。〔註五〕
「帶職」抑「全職」,無疑是一重要抉擇。但驚奇的是,我們翻遍聖經也找不到一段明顯經文討論這問題。越重要的真理,聖經應是講得越多及越清楚的,為何沒有詳論如此重要的問題呢?聖經的靜默似乎在提醒我們:或許我們的問題問錯了!一個比較正確的問題是:「怎樣才是一個主的僕人呢?」
在個人主義高漲的今天,我們很容易將呼召看成神在個人生命理想的實現。但聖經事奉的重點卻在作他人的僕人。主降世為人,立下完美的榜樣,使我們明白作僕人的意義:不圖虛浮的榮耀,存心謙卑,不自私,虛己,關懷別人...(腓二)。林後六3-10更將僕人的意義發揮得淋漓盡緻。簡言之,僕人就是為主愛所激勵,為主而活的人。他不顧念榮耀羞辱,惡名美名。他能作翻天覆地的保羅,也願作安於己業的路加。他不在乎在世一無所有,因深知在主裡樣樣都有。他在乎的,就是怎樣用自己的一切來事奉神。無怪乎保羅在教牧書信論到作屬靈領袖的條件時,著眼點全在僕人的品格及恩賜(如不爭競、不貪財、善於教導),對呼召卻隻字不提。如果一個人不追求愛與聖潔,不運用恩賜熱心投入教會事奉,卻在癡盼神的呼召使他一蹴而成屬靈領袖材料,是捨本逐末的作法。
你要全職嗎?不要以感覺到有神呼召作憑據。你要問﹕你是因愛弟兄姊妹而委身,還是因厭煩自己的工作而作逃避(帖後三10-12),不願默默作工來供給那些有需要(弗四28)或比你自己更適合「全職」的人呢?你是因覺得全職使你能更全面運用恩賜來造就教會,還是覺得在教會事奉更加屬靈,而在家耐心教導兒女或做家務是煩瑣和沒有價值呢?
你要帶職嗎?不要以沒有神呼召全職為藉口。你要問﹕你是否放不下世界的名利和舒適?你的雄心壯志、計劃願望,能否為主捨棄?你是否了解到信徒對教會的責任過於對世界的責任(路九60;加六10)?你能在自己的職業上更榮耀神而本此而行,還是輕慢神給你的恩賜,讓世務纏身(提後二4),以致不能、也不願盡責牧養祂的教會呢?
要收的莊稼多,作工的人少。我們祈求主打發工人收莊稼時,有否將自己擺上?看見弟兄姊妹的需要時,不要等到有呼召才去幫忙──愛弟兄是主的命令,看到千萬失喪靈魂的需要時,不要等到有呼召才將福音傳揚──傳福音是我們的大使命。「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主給了甚麼的託付,就決定了我們應有什麼的事奉。我們怎樣處理自己的恩賜,必要在末日向主交代。今天我們事奉時不應先問:「我有否感到呼召?」我們要問﹕我是否愛主過於愛世界?我願否盡我的能力、智慧和恩賜來事奉祂,服事弟兄姊妹?我願否作一個僕人?若你的答案是肯定的話,相信神已在「呼召」你了。
〔註一〕「全職」這裡指專心傳道、靠福音養生的信徒,但其實每個信徒都是全職事奉,連奴僕也不例外(弗五5-7)。
〔註二〕這不是說神不可能在特殊情況下用特殊或超自然的方法來引領祂的子民。這問題牽涉到神啟示的性質,無法在此作深入探討。但無論如何,這些帶領的權威性是不能與聖經相提並論的。
〔註三〕當然,在神隱祕的旨意(secret will of God)裡,以祂莫測的智慧,對每個聖徒都有特別的計劃。但是,在神顯明的旨意(revealed will of God)裡,這計劃並不一定讓眾聖徒知道(參申廿九29)。
〔註四〕我不是抹煞聖靈的帶領,但正如巴刻在《認識神》一書所說﹕「尊重聖靈為導師的真正方法,是尊重祂用來引導我們的聖經」。
〔註五〕我無意低貶「感覺」的價值。感覺有提醒的功用。對弟兄姊妹的關懷,對拯救罪人靈魂的逼切,都可使我們內心產生強烈的感覺去進入「全職」;這感覺或許就是保羅所講的「羨慕善工」之心(參提前三1) 。另一方面,當看到這許多需要卻袖手旁觀時,那被聖經及聖靈教育過的良知也會責備我們。這是基督徒常有的感覺,不應誤解為聖靈無誤的呼召與催促,因為撒但也能用感覺欺騙我們。作抉擇的最高權威不應是感覺,而是聖靈所默示的聖經,其次就是教會的印證。
若然有人想用「呼召」這詞來形容這類的感覺,本來也無不可。主要的問題是,我們很容易將這種「呼召」與聖經裡神對先知和使徒無誤的和帶有絕對權威的呼召混淆,以致有些信徒以為有了「呼召」就可以宣告「耶和華如此說...」,猶如得了「免死金牌」,可以取代個人德行恩賜,也無須徵詢教會群體的智慧(好像聖靈只對他一個人說話﹗)。這種所謂蒙召的人﹐只會為教會增添煩惱。
(張牧師為本院新約講師)
文取自基督工人神学院网页
http://www.cwts.edu/?q=node/115

庄稼需要工人

---许继伟勉励 ---

马太福音记载说:「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羊没有牧人一般。於是对门徒说,要收的庄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马太9:35-38)

有多少乡镇教会需要青年工人来带领他们的团契,在他们的主日学教课。 多少的乡镇教会需要有教师来教导他们圣经的道理。不要说是乡镇教会缺乏人手和缺乏工人的配搭和协助, 都市教会何况不是如此? 许多的讲台都是缺乏有能力的教导,缺乏有系统性的教导和缺乏奋兴的信息。这是因为许多负责讲台事工的人都缺少「奉献和摆上祭坛」的生命。我们需要有先知讲道的恩赐, 有蒙圣灵膏抹和有能力的讲员.这些人都拥有昔日先知的经历, 好像有神话语临到他们, 指示他们透过圣经的启示和真理的奥秘,及时的勉励和警戒,扶持教会,激励教会,建立教会的灵命,挽回人与神的关系.
教会更是缺乏了传福音的使者.带有负担的去社群中接洽社区人士,掌握机会开拓特别事工给予具体的帮助,赢得传福音的机会,带来社群来认识主基督. 许多学生事工,大专事工 都需要青年基督徒回应神的呼召去引导学生哥儿们来信靠主耶稣.
在这几年来教会中又有谁奉献回应神的呼召去事奉神呢?

工人何处找?

许多经济比较富裕的教会采用「聘请」工人的方式寻找工人。既然是以「聘请」为出发点,当然就得为所聘请的工人准备聘请的条约,待遇和薪金。经济较差的教会只好以邀请某某人协助讲道事工,自己尽力处理教会其他事务。以邀请的方式轮流弟兄们上讲台的就不敢有太大的要求,只求讲台事工有人顶替,有人负责。类似的方法导致教会信徒灵命得不到均衡的灵粮,同时也令教会弟兄姐妹得不到系统性的圣经教育。

主耶稣吩咐我们当向庄稼的主求他打发工人到有需要的工场。我们得不到是因为没有求。我们没有求是因为我们不觉得有需要。什么时候我们灵命觉悟晓得自己属灵的光景,明白自己的需要,懂得向上帝祈求的时候,上帝必然预备工人给我们。

工人的栽培
教会本是工人栽培的温床。从儿童阶段,小童都应该有正确的圣经教育。小童更该从热心爱主的老师身上见证事奉的喜乐和鼓励。少年时期是学习领导,学习道理,学习事奉的阶段。青年时期是参与事奉,负责策划和带领团契和儿童事工阶段。

工人栽培失败或成功的关键就在整个教会的策略和提拔新人的理念。倘若大家都只是以活动为优先,以人数为重,许多时候我们的儿童圣经教育就很肤浅,少年事工就以交友为先,事工多是由导师负责策划和带领,少年人不过是参加聚会的一份子,很少有学习带领或策划的机会。来到青年阶段,他们对事奉没有兴趣,没有负担,也没有胆量。大家都是聚会听道已。
我们该选择的是真理的栽培,读经的操练,事奉的参与,策划和带领的实习。在这一切的前提当然是带领慕道的朋友信靠福音,受洗归入基督。我们相信,倘若真理不能吸引朋友们来信靠主,娱乐和活动只是暂时保留他们在团契圈子里,并不能带领他们重生悔改信靠主耶稣。

工人的接纳
在适当的环境下,许多青年人都会积极的参与教会事工的事奉。这是他们在团契的训练和鼓励下的效应。然而,这些在事奉的青年人需要教会领袖们的认同和接纳,给予他们的肯定。献是身分的肯定。他们的事奉和岗位必然要被肯定,例如,某某是我们主日部的主任。某某又是我们团契的团长等等。不但是肯定身分, 更当给予恰当的尊重。没有负责的人千万别干涉他们所带领的事工,更不需要任何的批评。他们是向所指定的「上师」交代。

当他们代表所负责的岗位出外交流或参与学习课程,教会当给予具体的支持。当其中有人受主呼召,有意思全心投入事奉,教会领袖当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方向。有需要接受系统神学教育的,教会当赞助和介绍适合的学院给他。

教会在保送青年人接受神学教育时也当声明需要他假日和毕业后回到教会配搭事奉。如此积极的行动才能令有呼召的弟兄姐妹充满信心的步入事奉的阵营中。

今日教会处处缺乏人手原因何在?盼望我们都很慎重的思考反省。